當前隨著國內物聯網技術及智慧城市建設的進行,對于中高端傳感器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目前,我國傳感器在醫療、環境監測、油氣管道、智能電網、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成為新熱點,有望在未來創造更多的市場需求。
據悉,國內傳感器共分10大類、24小類、6000多個品種,而美國約1.7萬種傳感器。國外廠商西門子、霍尼韋爾、歐姆龍等公司占有較大份額,國內廠商雖然有了較大發展,但遠遠不能跟上形勢的要求,比如高端領域核心技術未掌握,高端人才不足,生產、封裝及測試的自動化、規模化能力低,缺少龍頭企業,對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的敏感度低……由此可見,我國傳感器技術水平與種類數量都與技術先進國家有很大差距。
同時,物聯網對傳感技術提出新要求。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對傳統傳感技術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產品正逐漸向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無線數據傳輸技術、紅外技術、新材料技術、納米技術、陶瓷技術、薄膜技術、光纖技術、激光技術、復合傳感器技術、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方向發展。
不僅如此,我們知道傳統傳感器僅僅具備感測環境參數的能力,并不具信號處理及控制的功能,因此仍須加裝信號處理器及致動器,才可完成感測及控制。于是在70 年代,制造業提出智能傳感器的概念,即設法將感測信號處理、控制的功能集中于單一感測組件上。
智能傳感器是具有信息處理功能的傳感器,集感知、信息處理與通信于一體;能提供以數字量方式傳播具有一定知識級別的信息;具有自診斷、自校正、自補償等功能,目前傳感技術向智能化、網絡化、微型化、集成化發展。
智能傳感器作為網絡化、智能化、系統化的自主感知器件,已成為實現智能制造和物聯網的基礎。當今的智能傳感器模塊包含與原始傳感器集成的某些處理能力,它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可歸結為以下三點:第一個挑戰是技術本身;第二個挑戰源于行業寬泛的分散特性;最后的挑戰則是呈幾何式增長的復雜性。
綜上所述,我國當前的傳感器研發除了要豐富產品技術品種之外,更多的是要和市場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最終通過完美的市場化運作來進行產品推廣,特別是某些應用范圍相對有些窄的高端產品來說,通過市場運作,才能更好的使業界人士了解國內最新的技術動態,為之后的業備拓展留夠充足的時間。
此外由于傳感器模塊中的存儲器成本非常高,云存儲成為本地存儲和處理可行的替代方案,所以我們必須使傳感器智能化,并確保傳感器能夠過濾掉大部分無用的數據,從而防止超出內存。總體來說,我國傳感器產業,除了在品種上要努力追趕之外,更多的需要進行技術的上的創新,順應行業發展潮流,進行新功能新特性的傳感器研發,從而打入主流傳感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