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數據全景式展現數字中國發展態勢
據悉,該報告利用大數據從政策環境、人才培育、技術創新、投資融資、企業發展、產業布局等角度全景式展現數字中國發展態勢。報告匯聚了新聞論壇、社交媒體、搜索引擎、就業招聘、招投標、投融資、專利軟著、學術期刊、工商注冊等30余類數據庫,歸集、共享、對接各類數據資源200億條,綜合運用共詞網絡、情感分析、文本聚類、社交網絡分析、機器學習、數據可視化等大數據分析方法,為全面描繪數字中國發展已取得的成績和未來發展態勢提供堅實的基礎。
數字經濟產業區域集聚效應逐漸顯現
報告顯示,我國數字經濟類企業已形成五大集聚區域,分別是京津地區(北京、天津)、長三角地區(上海、杭州、蘇州、南京、寧波等)、珠三角地區(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等)、成渝地區(重慶、成都)、兩湖地區(武漢、長沙)。
其中,京津地區依托北京,尤其是中關村在信息產業的領先優勢,培育了一大批數字經濟前沿科技企業,并擴散形成京津數字經濟走廊格局。長三角地區加速推進物聯網和電商等領域產業和生態的繁榮發展,是目前我國數字經濟企業集聚最多的地區。珠三角地區依托廣州、深圳等地區的基礎電子信息產業優勢,發揮廣州和深圳兩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的集聚作用,逐漸形成了數字經濟企業集聚發展的態勢。兩湖地區加快突破智能制造發展瓶頸,推動傳統制造業實現智能化改造升級。成渝地區憑借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等核心產業發展優勢,正在重塑數字經濟新格局。
政府和市場投資熱度繼續高漲
2017年各地政府在數字中國建設領域投資項目明顯增加,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投入力度顯著加大。盡管廣東、北京項目仍然占據一、二位,但其他省份與前二者之間的差距已經明顯縮小,中西部地區數字中國建設投入明顯加大。從政府投資項目類型來看,62.94%投向公共服務領域,說明各級政府積極推進簡政放權和政府職能轉變,主動運用大數據提高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能力。
2017年成功融資的數字經濟類企業數量延續穩步上漲態勢,較2016年增長18.85%,資本市場對數字經濟類創業項目追捧勢頭不減。從融資輪次分布看,資本對數字經濟類企業介入深度不斷增加,呈現“一降一升”態勢。其中,“一降”指獲得天使輪、A輪融資的企業數量占比開始有所下滑,“一升”指通過IPO、并購、新三板掛牌等實現資本退出的企業數量占比上升。
人才培養體系和技術創新格局初步成形
報告顯示多層次數字人才培養機制已經初步形成,數字人才保障能力相對均衡,東部地區的北京、江蘇、上海,以及中西部地區的湖北、陜西等省份數字中國人才保障能力位居全國前列。但數字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浙江、上海、江蘇、廣東、福建等地,“孔雀東南飛”現象較為明顯。
報告基于近十年數字中國領域國內技術發明專利,運用自然語言處理和復雜網絡分析技術,構建了我國數字中國技術創新圖譜。分析發現,數字中國領域技術創新初步形成了機器人、智能家居、數據存儲、控制系統、移動終端、物聯網、數據處理等8個創新集群,初步形成以生產生活數字化為內核,大數據技術為依托,人工智能(AI)、集成電路(IC)和物聯網(IOT)等“3I”技術為主攻方向的數字中國技術創新格局。
數字中國發展總體態勢穩中向好
報告發布數字中國發展指數測算結果。該指數由基礎能力、核心發展和保障水平3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和37個三級指標構成,覆蓋數字治理、數字經濟、智慧社會、數字文化和數字生態等五個方面,形成了一套緊扣國家政策戰略導向、兼具科學性與可操作性、較為全面客觀描繪數字中國建設水平的評價體系,通過對我國各省市區經濟轉型、社會發展和政府治理的數字化水平和能力進行分析解讀,引導和推動數字中國建設持續健康發展。
報告顯示,2017年數字中國總體指數得分為70.92,較2016年上漲1.72%,較2015年上漲3.04%,呈現出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勢頭。得分排名前十的省份中,北京以80.35的高分位列全國第一,第2至7名分別為廣東(79.15)、上海(77.80)、江蘇(76.07)、山東(75.84)、浙江(74.78)、福建(72.45),均為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在經濟水平、基礎設施、人才儲備、對外貿易、地理位置等方面具備明顯優勢,數字中國發展成效顯著。
此外,報告還依據數據分析結果,從完善頂層設計、開展試點示范、打造人才隊伍、改善產業環境、加快整合共享和推進創新應用等六個方面提出了未來數字中國發展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