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統介紹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一批批適合信息社會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適、便利和靈活特點的智能大廈拔地而起,為了防止各種偷盜和暴力事件的發生和危害,確保大廈的安全,生命和財產不受損害,智能保安系統的設置是必要的。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犯罪手段對保安系統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對錢、財物、人身安全的保護是一方面,而對儲存在計算機里的大量的重要文件、數據,更需要保護。在一個智能化大廈內,不僅對外部人員要防范,對內部人員也需要加強管理;對某些重要的地點、物品,以及重要的人物也需要特殊的保護。因此,對現代化的大廈,需要設置多層次、立體化的保安系統。
我國智能大廈的建設從90年代初才開始實質性進步,但發展十分迅速,目前在樓宇建設中正流行著一股“智能化”熱潮。智能大廈是高科技信息時代的新產物,受到國內有關科研單位和企業的重視,它包括建筑自動化系統,通信自動化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以及實現以上而必須的計算機網絡和綜合布線系統。建筑自動化(BAS,又稱為樓宇自動化),作為智能大廈的一個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部分,完成對大樓的電力、空調、電梯、給排水等各種機電設備以及各種不同類型分散的系統實行全自動的綜合監控管理。而保安系統又是建筑自動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完成大廈的寶安任務。隨著現代化建筑的日益大型化,保安系統的責任越來越重要,保安系統的自動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對保安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安全防范技術市場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各種技術應用于安全防范技術設施中,對維護社會治安,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應用最廣泛,發展時間較長的是視頻監控系統。本文主要以智能大廈的視頻監控系統為例,主要闡述視頻監控系統的工作原理,以及一般的設計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問題。
視頻監控系統是政府安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安全、智能化管理的體現,對于提高辦公效率,保護辦公人員的人身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本系統設計為一個開放式、可集成的監控系統,采用國際先進技術,既可獨立工作,又可與其他系統實現集成聯動,并可通過串口/網絡與BA、FA等系統實現信息交換、信息共享,以實現法院樓宇的安全、高效、智能、節能。
易于集成、性能可靠、操作簡便、技術先進、擴展性強、維護方便是我們的設計思想;為用戶著想,使業主的投資更合理是我們的宗旨。
隨著當今科技的高速發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日益廣泛應用,無疑推動了高新科技向網絡化、智能化、遠程化、媒體化邁進。電視監控系統屬公共安全管理系統范疇,在人們無法或不宜直接觀察的場合,實時、形象、真實地反映被監視控制對象的畫面。它完全基于計算機建立的軟硬件結合的完整體系。同時,引入模塊化管理,將監控所涉及的音、視頻切換,云臺鏡頭控制,報警采集及行動處理等具體內容相互關聯、相互統一,對突發事件有綜合處理能力。系統采用計算機多媒體監視技術,將計算機網絡和閉路電視技術有機結合,具有良好的人機界面。
二、系統設計的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網絡在我國的普及和深化發展,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不斷深入,各行各業都加快了信息網絡平臺的建設,大多數單位已經或者正在鋪設企業內部的計算機局域網;同時,網絡也成為先進的新興應用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在現代的企業管理中,由于安全防護要求的提高,監控系統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把已有和待建的網絡系統與監控系統結合起來不光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工程的改造周期,同時避免了資金的重復投入和提高了網絡資源的使用率。
在安全防范領域里,視頻監控系統 的地位舉足輕重,它可以即時地傳送活動圖像信息。值班人員通過遙控裝置,還可控制前端攝像機,改變攝像角度、方位、鏡頭焦距等。從而實現對現場大范圍的觀察和近距離的特寫,并可通過錄像設備進行記錄取證。
由于大樓一般其性質的關系,出入人員比較繁多,并且有很多的重要區域需要進行控制。而有些人恰好利用這種環境作案,直接影響到國家的財產安全,建立電視監控、通訊相結合的安全防范系統是行之有效的保衛手段。有些客戶管理部門復雜,安全系數要求高。在眾多特殊室外場所和職能部門實現現場監控,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辦公樓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三、設計依據
1) 公安部、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1999〉12號令《安全技術防范產品管理辦法》。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技防辦〈1995〉15號《關于執行GA/T75標準的通知》。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安全行業標準GA/T70-94《安全防范工程費用概預算編制辦法》。
4)《安全防范技術規范》(GB50348-2004)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安全行業標準GA/T75-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與要求》。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50198-94《民用閉路監控電視系統工程技術規范》。
7)《工業電視系統工程設計規范》GBJ115-87
8)《入侵探測器通用技術條件》(GB10408.1-98)
9)《防盜報警控制器通用技術條件》(GB/T16572-1996)
10)《防盜報警中心控制臺》(GB/T16572-1996)
11)《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T16-92)
12)《智能建筑設計標準》(DBJ08-47-95)
13)《數字通信接口標準》(G.703)
14)《國際圖像音視頻編碼標準》(ISO 11172)
15)《報警圖像信號有線傳輸裝置》(GB/T16677-1996)
16)《安全防范系統驗收規則》(GA308-2001)
17) 甲方提供的附圖
四、設計要求
衡量一個智能化系統的成功與否,并非僅僅取決于智能化系統的多少、系統的先進性或集成度,而是取決于系統的設計和配置是否經濟合理并能成功運行,系統的使用、管理和維護是否方便,系統或產品的技術是否成熟適用,換句話說,就是如何以最少的投入、最簡便的實現途徑來換取最大的功效。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本設計始終遵循:
安全性——整個建筑的各個智能化子系統必須二十四小時運轉,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容錯能力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對各個子系統,在電源、系統備份等方面采取相應的容錯措施。
標準性——本方案依照國家和地區的有關標準進行,并采用模塊化設計以確保系統的擴充性和擴展性,有利于實現投資保障。
經濟性——在滿足先進性、可靠性、標準化和結構化之外,根據建筑智能化系統總體結構要求,各個子系統實現結構化和標準化,并代表當今最新技術成就。在標準化和結構化的前提下,達到功能和經濟的優化設計。
布局合理性——攝像機設備等設備布局位置、密度、種類根據用戶實際需求、投資額及以后擴展的需要,真正做到物盡其用、使用戶的投資都用到實處。
先進性——在滿足用戶現有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各種智能化適用技術迅猛發展的趨勢,不僅在技術上保持先進和適度超前,而且注重采用最先進的技術標準和規范,以確保建筑智能化系統適應未來技術發展的趨勢。
集成性和可擴展性——充分考慮到整個生產區域所涉及到的各個子系統的集成和信息共享,保證整個智能系統總體結構上的先進性和合理性,實現各個子系統的分散控制、集中統一式管理和監控;總體結構上具有可擴展性和兼容性,可以集成不同生產廠商的不同類型的先進產品,使整個智能化系統可以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不斷得到充實和提高。
開放型——在總體規劃區域的系統方案以及進行設備和系統選型時,充分考慮到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集成特性和信息自動化系統進入信息高速公路的可能性。
集散式——對于部分子系統要求具有一定的集散性,系統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分散分布,并且由相對獨立的單元通過網絡互相連接。每個單元可以獨立完成局部的監控和控制功能。中央監控單元實現集中管理功能。集散性體現一種容錯能力,當網絡局部開路時,局部單元仍然可以繼續工作。
用戶至上——本方案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目標,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提出的功能需求,并針對業務的特點,確保實用性。
系統設計兼顧了技術先進、項目投資、維護費用,以期達到三者最佳結合,使整體投資達到最佳效果并保護業戶長期投資利益。
五、設計原則
1) 系統管理和使用方式要求
采用控制中心專人值班管理與無人值守相結合,網絡分控瀏覽為輔的機制。
2) 信息流傳輸需求
要求在設計優化中充分考慮圖像和控制信息等傳輸的安全性要求。
3) 系統的先進、實用性要求
利用數字安防等領域的先進技術,構建真正適合企業的安防系統平臺。
4) 開放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要求
利用企業基于語音、數據、圖像等多種信息業務的統一網絡通信平臺,設計系統安全方案(如信息雙重備份、故障自動恢復、防雷防靜電設計、網絡失密和入侵預防等)。
擴容升級及集成方便
5) 系統的穩定性
監控系統在現代化的管理過程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所有的音視頻數據都要通過計算機網絡這一系統來完成,所以系統的安全穩定性非常重要,我們在方案設計階段應該充分考慮這一系統要求,通過選購成熟穩定的網絡產品、監控產品、各配套設備,嚴格規范的施工過程和科學的管理體系來對整個系統的穩定性進行保證。
6) 易維護性
一個系統的易維護性是系統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對于一個較大的系統,統一的規劃,結構化的設計,設備、器材、軟件盡可能統一采購,統一管理,選擇合格的供應廠家是保證系統易維護性的關鍵。
7) 綜合性
根據現行監控系統的要求,目前的企業資源管理信息系統(ERP)已經通過計算機網絡正常運行,現在要求實現的網絡視頻監控、安防報警等系統也需要利用內部的計算機網絡平臺。
8) 可擴展性
監控系統需求也是逐步完善的,這就要求系統的設計要留有充分的可擴展余地,在檢察院需要對系統進行擴充或升級時可以方便地完成。
9) 安全性
安全工作是必須第一位考慮的,數據在網絡中傳輸的過程,為防止信息被竊聽或截獲,必須將數據加密,同時我們還要考慮到網點內部的網絡操作系統是否健全,能否保證有完善的用戶安全機制及可防御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惡意攻擊。